NVMe SSD 不適合作為冷存儲的原因與建議(量子效應)

摘要:NVMe SSD 採用 NAND Flash 儲存資料,長時間斷電會因電子逸散導致資料保留能力下降。根據 JEDEC 與多家廠商的技術文件,消費級 SSD 在 30 ℃ 的儲存環境下,超過 1 年 便可能出現資料錯誤;企業級 SSD 在 40 ℃ 時僅保證 3 個月。若您需要離線保存重要檔案,建議改用硬碟或磁帶,或至少 每 1–3 個月 讓 SSD 通電並執行 Refresh。多埠 M.2 PCIe 擴充卡可一次插入多顆 NVMe,方便定期上機巡檢與資料驗證。

1. NVMe SSD 與 NAND Flash 儲存原理

NVMe SSD 以浮閘(Floating‑Gate)電荷捕捉(Charge‑Trap)晶體管在每個儲存單元中留住電子來表示位元。當裝置斷電後,這些電子會隨時間因量子穿隧與熱洩漏逐漸流失,造成閾值電壓改變而讀取錯誤。

  • 溫度愈高,電子逸散速度愈快 — 55 ℃ 時,資料保持期僅剩數週【8】。
  • 寫入磨耗愈高(接近 TBW 極限),閃存氧化層愈薄,Retention 更短【1】。

2. JEDEC 與廠商對「離線保留」的規範

JEDEC JESD218/JESD219 規定 SSD 必須在達到標稱耐寫壽命後,仍能在指定溫度下保留資料【2】【5】:

應用等級斷電儲存溫度保留時間
Client(消費級)30 ℃1 年
Enterprise(企業級)40 ℃3 個月

IBM、Micron 及 Western Digital 皆在技術告警或白皮書中重申此限制【3】【4】【6】。

3. 為何 Cold Storage 不推薦使用 NVMe SSD?

  1. 保留時間短:即使全新 SSD,在常溫下若放置 3–5 年仍有風險,比傳統硬碟(10 年以上)差。
  2. 成本/容量比不划算:高容量 NVMe 價格遠高於同容量 HDD。
  3. 高密度 QLC/TLC 更易衰退:每單元位元數愈高,電壓容錯空間愈小【9】。
  4. 資料重建難度:NAND 壞區與控制器韌體專有,離線恢復工具少。

4. 如果仍需以 SSD 離線存檔,請遵循下列建議

  1. 將 SSD 存放在 25 ℃ 以下、濕度 60% 以下 的陰涼環境。
  2. 至少每 1–3 個月將 SSD 裝入主機,通電 30 分鐘並執行 SMART 壞塊掃描或完整校驗。
  3. 避免在接近 TBW 極限的老化 SSD 上進行冷存儲。
  4. 建立 多重備份(HDD/雲端/磁帶)。

5. 多埠 M.2 PCIe 擴充卡的應用(充電維持電荷數量)

擴充卡,能在單一 PCIe x16 插槽上同時安裝 4 顆 NVMe SSD,並支援風扇散熱與 14 W 供電【10】。

優點

  • 集中管理:一次插拔即可對多顆 SSD 進行通電維持電子數量 / Refresh 與健康檢測。
  • RAID 或軟體備援:可結合 RAID 1/10 或 多SSD定期備份/Btrfs/ZFS Scrub 增加容錯。
  • 未來擴充:支援 PCIe 4.0 ,帶寬足夠做線上備份。

設置提醒

  1. 主機板需支援PCIe Bifurcation(x4 x4 x4 x4)。
  2. 在 BIOS 設定 PCIe 槽速率及 NVMe RAID 模式(如需)。
  3. 確保機殼通風,避免 SSD 空轉溫度超過 40 ℃。

參考資料

  1. [1] Simms International “NAND Flash Leakage – Why You Could Lose Data” (2022)
  2. [2] JEDEC Standard JESD218 / 219 (2019)
  3. [3] IBM Support Alert “Potential for SSD data loss after extended shutdown” (2023)
  4. [4] Western Digital White Paper “SSD Endurance and HDD Workloads” (2023)
  5. [5] AnandTech “The Truth About SSD Data Retention” (2015)
  6. [6] StoredBits Blog “How long do SSDs store data without power?” (2024)
  7. [7] JEDEC Presentation “SSD Specifications Explained” (Seagate)
  8. [8] Ars Technica Forum “SSD Unpowered Data Retention” (Community)
  9. [9] National Instruments “Understanding Life Expectancy of Flash Storage” (2023)
  10. [10] ASUS “Hyper M.2 x16 Gen 4 Card” Product Page (2025)

版權 © 2025 AUMLMASIG Co., Ltd. — 編寫:技術支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