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Your Shopping Cart is empty.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Point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AUMLMASIG 服務與支援【僅限會員專區】

技術文章/軟體支持

2025-04-23
新手使用/購買必看,PCIe 配置/拆分(Bifurcation)完整入門指南

新手使用/購買必看,PCIe 配置/拆分(Bifurcation)完整入門指南 想在主機中安裝更多 M.2 SSD 卻發現插槽不夠?你可能聽說過「PCIe 拆分(Bifurcation)」,但卻搞不懂這是什麼?這篇文章會一步步教你搞懂什麼是 PCIe 拆分、該怎麼查詢你的主機板是否支援、該買哪種轉接卡 一、什麼是 PCIe 配置/拆分(Bifurcation)?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目前電腦中高速裝置的傳輸介面,常見的插槽通道有 x1、x4、x8、x16。Bifurcation 就是「配置/拆分」的意思,指的是將一個 PCIe x16 的插槽分割為數個小通道使用,例如:·         x8 + x8:拆成兩條 x8 通道·         x4 + x4 + x4 + x4:拆成四條 x4 通道,供四顆 NVMe SSD 使用這種技術常用在伺服器、高階工作站,現在也漸漸普及於一般消費者級的主機板。 二、如何查詢主機板是否支援 PCIe 配置/拆分?1.       開機進入 BIOS 設定畫面(通常按 DEL 或 F2)。2.       尋找「PCIe Slot Configuration」、「PCIEX16 Bifurcation」等類似字樣。3.       查看是否有選項可以調整成「x4x4x4x4」或「x8x8」等。4.       若找不到相關設定,也可以查閱主機板說明書,或至官網下載詳細規格。5.       如仍不確定,建議詢問主機板原廠技術客服。 三、PCIe 配置/拆分與不配置/拆分轉接卡有什麼差別?·         需要 Bifurcation 的轉接卡:需主機板 BIOS 支援拆分功能,才能正確辨識多顆 SSD。這種轉接卡沒有晶片,只是把通道分出來,價格便宜但有限制。·         不需要拆分的轉接卡:卡上有 PCIe Switch 晶片,主機板無需支援拆分也能同時使用多顆 SSD,價格高、發熱稍多。如果你的主機板支援 Bifurcation,那麼選擇第一種成本較低;若不支援,就只能選擇第二種。 四、選購 PCIe 配置/拆分轉接卡前的 8 個注意事項6.       確認主機板與 BIOS 是否支援 Bifurcation。7.       如需組 RAID,建議使用型號一致、容量一致的 SSD。8.       卡只支援 NVMe 或 AHCI M.2 SSD,不支援 SATA M.2。9.       某些主機板僅 CPU 直連插槽支援拆分,該插槽若裝轉接卡,顯卡無法共用。10.   注意插槽之間可能共享頻寬,插入其他裝置會影響穩定性。11.   某些主機板的 U.2 插槽與 PCIe 插槽互斥。12.   入門級 CPU 通道數不夠,可能無法支援多顆 SSD。13.   轉接卡本身不影響速度,傳輸速度由主機板與 SSD 決定。 五、PCIe 3.0 vs PCIe 4.0 有什麼差別?轉接卡只是訊號分配器,不會限制速度。是否能跑到 PCIe 4.0,要看主機板、CPU 是否支援。若用 PCIe 3.0 轉接卡裝在支援 4.0 的插槽,會自動向下相容。 六、常見問答 Q&A Q1:可以用一般的 PCIe 轉接卡就裝 4 顆 SSD 嗎?A:不一定,要看你的主機板是否支援拆分功能。否則只會認得第一顆。 Q2:BIOS 找不到 Bifurcation 設定怎麼辦?A:代表主機板不支援,或該插槽無法拆分。請查閱主機板說明書。 七、結語PCIe Bifurcation 是一種高效率擴充多顆 SSD 的方式,但前提是你的主機板必須支援。不管你是想升級創作者電腦、打造多碟儲存伺服器,還是單純想裝更多硬碟,在選購前請務必先確認主機板是否支援 Bifurcation。如果還是不確定,建議直接詢問原廠客服,才能避免花冤枉錢  ✅ 支援 PCIe 配置/拆分的主機板推薦清單(依品牌分類) 🟦 ASUS 華碩     ROG Crosshair VIII Hero(X570)    支援 x8/x8 和 x4/x4/x4/x4 拆分模式。    ​    ROG Strix X570-E Gaming    可在 BIOS 中設定 PCIe 。 ​    PC Gamer+2techytone.com+2techyreals.com+2     ROG Maximus XIII Hero(Z590)    提供靈活的 PCIe 通道配置。 ​    techytouca.com+2techyreals.com+2techytone.com+2     Pro WS WRX80E-SAGE SE WIFI(工作站級)    適合需要多顯卡或多 NVMe 的專業應用。    ​     ROG Zenith II Extreme Alpha(TRX40)    高階 Threadripper 平台,支援完整的 PCIe 拆分設定。    ​ 🟨 ASRock 華擎     X570 Taichi    支援 x4/x4/x4/x4 拆分,適合多 NVMe SSD 應用。    ​     X299 Taichi CLX    適用於 Intel HEDT 平台,支援多種 PCIe 拆分模式。    ​     TRX40 Taichi    為 Threadripper 設計,支援高階 PCIe 拆分需求。 ​    🟥 MSI 微星     MEG X570 GODLIKE    支援 BIOS 中的 PCIe 拆分設定。 ​     MPG X570 Gaming Pro Carbon WiFi    提供靈活的 PCIe 通道配置。 ​     MEG Z490 GODLIKE    適用於 Intel 平台,支援多種 PCIe 拆分模式。 ​     MEG X670E ACE    新一代 AM5 平台,支援高階 PCIe 拆分需求。 ​   🟩 Gigabyte 技嘉     X570 AORUS XTREME    支援 BIOS 中的 PCIe 拆分設定。 ​     TRX40 AORUS XTREME    為 Threadripper 設計,支援高階 PCIe 拆分需求。 ​     Z490 AORUS XTREME    適用於 Intel 平台,支援多種 PCIe 拆分模式。 ​   🔍 如何確認主機板支援 PCIe 配置/拆分?     查閱官方網站與使用手冊:​前往主機板品牌的官方網站,搜尋主機板型號,並查閱產品規格與使用手冊,尋找「PCIe Bifurcation」或「PCIe Lane Configuration」等相關資訊。​     進入 BIOS 設定:​開機時按下 Del 或 F2 鍵進入 BIOS,切換至進階模式,尋找「PCIe Slot Configuration」或「PCIe Bifurcation」等選項,查看是否可設定為 x8/x8 或 x4/x4/x4/x4 模式。​ ⚠️ 注意事項     非所有主機板都支援 PCIe 拆分:​即使是高階主機板,也可能因設計或 BIOS 限制而不支援 PCIe 拆分。​     確認 BIOS 版本:​某些主機板可能需要更新 BIOS 才能啟用 PCIe 拆分功能。​     搭配適當的轉接卡:​使用支援 PCIe 拆分的主機板時,需搭配支援該功能的轉接卡多裝置擴充。​

Read More
2025-04-17
如何判斷主機板是否支援 RAID 功能(Intel RST / AMD RAID 技術)???

如何判斷主機板是否支援 RAID 功能(Intel RST / AMD RAID 技術)一、查閱主機板規格書·         1. 前往主機板製造商的官方網站,搜尋您的主機板型號,查看產品規格頁面。·         2. 在規格頁面中,尋找儲存功能說明,是否支援 RAID 0、1、5、10 等。·         3. 確認主機板所使用的晶片組,因為不同晶片組支援的 RAID 功能不同。二、檢查 BIOS/UEFI 設定·         1. 在開機時按下 F2、Del 等鍵進入 BIOS/UEFI。·         2. 尋找 SATA 控制器的模式選項,檢查是否有 RAID 或 Intel RST Premium 等選項。·         3. 若有 RAID 設定選項,即表示主機板支援硬體 RAID。三、使用 Intel RST 或 AMD RAID 軟體·         1. 在作業系統中安裝 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Intel RST)或 AMD RAID 軟體。·         2. 安裝後開啟軟體,檢查是否可以建立 RAID 磁碟陣列。四、常見支援 RAID 的 Intel 晶片組·         Z59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         H57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         Q57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         B560:部分僅支援 IRST,不支援 RAID五、常見支援 RAID 的 AMD 晶片組·         X570:支援 NVMe 和 SATA RAID·         B550:支援 SATA RAID,部分主機板支援 NVMe RAID·         A520:不支援 RAID 功能六、初學者快速檢查清單·         1. 確認主機板完整型號。·         2. 查閱製造商官網的產品規格頁面。·         3. 進入 BIOS,檢查是否有 RAID 模式選項。·         4. 安裝 Intel RST 或 AMD RAID 工具進行確認。·         5. 如有疑問,聯繫主機板原廠客服確認支援資訊。  如何判斷主機板是否支援 硬體RAID 功能(依消費者 / 工作站 / 伺服器分類)一、消費者級主機板(Consumer Motherboards)消費者級主機板通常支援基本的硬體 RAID 功能,適合一般使用者或電腦愛好者。Intel 平台晶片組支援 RAID 等級備註Z590RAID 0/1/5/1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H570RAID 0/1/5/1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Q570RAID 0/1/5/1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B560RAID 0/1/5/10部分主機板支援 RAIDAMD 平台晶片組支援 RAID 等級備註X570RAID 0/1/10支援 NVMe 和 SATA RAIDB550RAID 0/1/10支援 SATA RAID,部分支援 NVMe RAIDA520不支援不支援 RAID 功能二、工作站級主機板(Workstation Motherboards)Intel 平台X99:支援 RAID 0/1/5/10,SATA RAID,部分主機板支援 NVMe RAIDAMD 平台TRX40:支援 RAID 0/1/10,支援 Threadripper 平台三、伺服器級主機板(Server Motherboards)Dell PowerEdge 系列型號RAID 控制器支援 RAID 等級PowerEdge R730PERC H730RAID 0/1/5/6/10/50/60PowerEdge R740PERC H740pRAID 0/1/5/6/10/50/60PowerEdge R750PERC H755RAID 0/1/5/6/10/50/60HPE Integrity 系列型號RAID 控制器支援 RAID 等級rx2800 i2Smart Array P410iRAID 0/1/5/6rx6600Smart Array P800RAID 0/1/5/6四、判斷主機板是否支援 RAID 的步驟1.       1. 查閱主機板規格書:前往製造商網站,搜尋主機板型號並查看是否支援 RAID。2.       2. 檢查 BIOS/UEFI 設定:開機時按 F2/Del 進入 BIOS,檢查 SATA 模式是否有 RAID 或 RST。3.       3. 安裝對應軟體:安裝 Intel RST 或 AMD RAID 工具來檢查 RAID 建立功能。4.       4. 諮詢製造商客服:仍有疑問可聯繫原廠取得確認。

Read More
2025-04-17
PCIe轉NVMe M.2 陣列卡轉接卡:完整使用與備份教學指南(初學者適用)

PCIe轉NVMe M.2 陣列卡轉接卡:完整使用與備份教學指南(若當資料碟不用看,直接可以建立軟RAID)📌 這是什麼卡?這張卡是「PCI-E 轉 NVMe 多port擴充轉接卡(M.2 陣列卡)」,能讓你在一條 PCI-E 插槽上裝兩個或是4個 NVMe SSD。重點:這類卡通常 沒有硬體 RAID 功能,只靠橋接晶片,所以只能用軟體 RAID。❓可以設定 RAID1 並當"系統碟"開機嗎?如果你的轉接卡 沒有內建硬體 RAID(大多數都是這種),就無法用 BIOS 或主機板來做硬體 RAID,只能用「軟體 RAID」來實現 RAID1。但要注意: Windows 的軟體 RAID1 是無法作為開機系統碟使用的💡 最推薦的做法:使用一條 NVMe 當系統碟、另一條當備份碟這是最穩定且新手也能搞定的方法。第一條 NVMe 安裝 Windows,作為主系統碟第二條 NVMe 設定成定期完整備份主系統的目標主系統壞了,可直接從第二條 NVMe 還原或開機(需事先測試)🔧 如何建立完整系統備份?(使用 AOMEI Backupper Standard 免費版)下載並安裝 AOMEI Backupper Standard打開軟體,點選「備份」→「系統備份」選擇你的主 NVMe(自動勾選 C 槽與開機區)選擇第二顆 NVMe 做為備份目標磁碟點選右下「排程」→ 設定每天或每週自動備份完成設定後點「開始備份」🧪 建議額外步驟:建立可開機還原碟在 AOMEI 裡選「工具」→「建立可開機媒體」選擇 WinPE 模式,製作一隻 USB 啟動碟將來系統壞掉時,可以用這支 USB 進入還原畫面📋 替代免費備份軟體推薦EaseUS Todo Backup Free: 簡單易用,可做系統備份Veeam Agent for Windows: 企業級備份,穩定但進階🎯 專家建議總結RAID1 僅限有硬體支援的卡與主機板才可開機若為橋接型卡,最穩的做法是用備份軟體定期複製整顆系統碟建議使用 AOMEI 做系統完整鏡像、排程自動備份、製作啟動碟這樣就算主 NVMe 故障,也能快速復原或直接從備份碟開機  NVMe M.2 PORT 擴充轉接卡 使用與 Windows 開機碟+RAID 教學(完整繁體指南)📦 1. 產品簡介這類 PCI-E 轉 NVMe M.2 PORT擴充轉接卡屬於「無硬體RAID功能」的橋接型卡片,提供 M.2 NVMe SSD 擴充與橋接功能。使用者若想要實現硬體 RAID 功能,需依賴主機板晶片功能(硬體RAID)或作業系統本身的軟體 RAID 機能。 🧩 2. 軟體 RAID 是否可作為 Windows 開機碟?結論:技術上有機會,但極度不建議。原因如下:1. Windows 軟RAID(如 Storage Spaces)需作業系統啟動後才初始化,不可作為 BIOS/UEFI 可引導設備。2. Windows Boot Manager 無法辨識軟RAID虛擬磁碟作為開機磁碟。3. 轉接卡本身無RAID功能,無法從硬體層處理RAID引導。 🔧 3. 若要使用RAID作為系統碟,需要主機板有哪些功能?1. 主機板需支援 RAID 功能(如 Intel RST 或 AMD RAID 技術)。(推薦方法)2. BIOS 需有 RAID 模式可供啟用並進行磁碟組態設置。3. 開機碟需使用 BIOS 所建立之RAID組態,而非作業系統內建軟RAID。 ✅ 4. 建立軟RAID並使用於系統碟的方式最推薦的方式:1. 將 Windows 安裝於單一 SSD 上(作為主碟)。2. 第二顆 SSD 作為備份碟,使用 AOMEI 或 Macrium Reflect 等工具自動備份。3. 優點:穩定、快速、可還原。 📂 5. 備份是否包含完整系統?只要使用 AOMEI 或 Macrium Reflect 進行『系統備份』或『磁碟克隆』,即可包含:- 作業系統- 開機分割區- 使用者資料與安裝應用如此備份後,即可在 SSD 壞軌時快速復原整套系統。 💻 6. 免費備份工具推薦1. AOMEI Backupper Standard(免費版)2. Macrium Reflect Free(⚠️注意:官方已停止提供新版,但仍可使用舊版)3. 其他如 EaseUS Todo Backup Free 等 🖥️ 7. 是否可以使用另一台電腦建立軟RAID,再移植?技術上可以,但風險與限制如下:1. 軟RAID與BCD設定與原電腦硬體緊密綁定,移植後極有可能無法啟動。2. Windows 開機流程無法從 Storage Space 或軟RAID 虛擬磁碟中引導。3. 成功率極低,不推薦此方式。  🧠 8. 技術性可行方法彙整(進階用戶)1. Linux 使用 mdadm 軟RAID + GRUB:成功率高,可雙碟引導。2. Windows 使用單碟安裝 + 鏡像備份還原至 Storage Space:需搭配 WinPE 開機。3. 自訂 bootloader + bcdboot 建構:操作複雜、不穩定。 📌 9. 建議方案總結1. 系統磁碟用單顆 SSD2. 第二顆 SSD 使用備份工具自動同步排程備份3. 需開機用 RAID1 → 請選擇支援硬體 RAID 的主機板   如何判斷主機板是否支援 RAID 功能(Intel RST / AMD RAID 技術) 一、查閱主機板規格書·         1. 前往主機板製造商的官方網站,搜尋您的主機板型號,查看產品規格頁面。·         2. 在規格頁面中,尋找儲存功能說明,是否支援 RAID 0、1、5、10 等。·         3. 確認主機板所使用的晶片組,因為不同晶片組支援的 RAID 功能不同。  二、檢查 BIOS/UEFI 設定·         1. 在開機時按下 F2、Del 等鍵進入 BIOS/UEFI。·         2. 尋找 SATA 控制器的模式選項,檢查是否有 RAID 或 Intel RST Premium 等選項。·         3. 若有 RAID 設定選項,即表示主機板支援硬體 RAID。  三、使用 Intel RST 或 AMD RAID 軟體·         1. 在作業系統中安裝 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Intel RST)或 AMD RAID 軟體。·         2. 安裝後開啟軟體,檢查是否可以建立 RAID 磁碟陣列。  四、常見支援 RAID 的 Intel 晶片組·         Z59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         H57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         Q570:支援 PCIe 和 SATA RAID·         B560:部分僅支援 IRST,不支援 RAID   五、常見支援 RAID 的 AMD 晶片組·         X570:支援 NVMe 和 SATA RAID·         B550:支援 SATA RAID,部分主機板支援 NVMe RAID·         A520:不支援 RAID 功能  六、初學者快速檢查清單·         1. 確認主機板完整型號。·         2. 查閱製造商官網的產品規格頁面。·         3. 進入 BIOS,檢查是否有 RAID 模式選項。·         4. 安裝 Intel RST 或 AMD RAID 工具進行確認。·         5. 如有疑問,聯繫主機板原廠客服確認支援資訊。 製作:NVMe 雙盤位轉接卡使用專家教學懶人包 © 2025

Read More
2025-04-08
多埠網卡(4-Port PCIe NIC)開機順序變動與IP設定錯亂問題解決方案

多埠網卡(4-Port PCIe NIC)順序變化與IP設定錯亂問題解決方案問題說明說明:此問題為作業系統與主機板初始化順序造成,非硬體故障,屬於已知限制。 問題背景補充   Windows 在開機時會根據網卡硬體的識別順序來分配名稱(如 Ethernet、Ethernet 2...)。   同一張多埠網卡在不同主機板上插槽、或者 PCIe 初始化順序變更時,Windows 可能會重新排序介面,造成設定亂掉。   所以需依據**MAC 地址(唯一不變)**來設定固定 IP 或辨識。 當使用多埠網路卡(如 2/4 Port PCIe 網卡)時,某些主機板與 Windows 系統可能出現以下狀況:開機後網路卡的順序編號變化(例如 LAN1 ➜ LAN3)導致原本設定好的 IP 配置錯亂,導致網路連線失敗發生於多埠卡採用獨立通道設計時,Windows 根據初始化順序分配名稱與順序  解決方法一:使用 DHCP 並搭配 MAC 地址預設 IP 分配 在 DHCP 伺服器中,為每個網卡的 MAC 位址 指定固定的 IP 位址。穩定性最高集中管理適合企業或有 DHCP 管理設備的環境 適用情境: 若你網路架構允許使用 DHCP 自動分配,這是最簡單穩定的方式。 步驟: 1.  控制台 ➜ 網路和共用中心 ➜ 更改介面卡設定。 2.  找到你的每個網卡(如 Ethernet、Ethernet 2...)。 3.  右鍵 ➜ 內容 ➜ Internet 協定版本 4 (TCP/IPv4) ➜ 設定為「自動獲取 IP」。 4.  確保 DHCP Server(如路由器、企業 DHCP 伺服器)有做 MAC 對應固定 IP 分配(可選)。 5.  測試:重開機,確認每次網卡順序變更時仍可獲得正確 IP。   二:開機後自動根據 MAC 地址設定固定 IP 適用情境: 需要固定 IP,但不想受介面名稱變動影響。 實現方式:使用 Windows 批次檔 (.bat) 搭配 netsh 指令 步驟一:查出每個介面的 MAC 地址    打開命令提示字元(cmd)輸入: getmac /v 記錄下各個網卡的 MAC 地址與目前名稱(如 Ethernet、Ethernet 2...) 步驟二:編寫批處理腳本 建立一個 .bat 批次檔,範例如下: @echo off setlocalREM 根據 MAC 指定對應 IP 設定 for /f "tokens=1,2 delims=," %%A in ('"wmic nic where (NetEnabled=true) get MACAddress,NetConnectionID /format:csv"') do (   REM 第一張卡    if /I "%%B"=="00:11:22:33:44:55" (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C" static 192.168.1.10 255.255.255.0 192.168.1.1    )   REM 第二張卡    if /I "%%B"=="00:11:22:33:44:66" (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C" static 192.168.1.11 255.255.255.0 192.168.1.1    ))endlocal 說明:   %%B 是 MAC 地址,%%C 是介面名稱。   替換為你實際的 MAC 與希望設定的 IP。 可以根據需要設定 DNS,如:netsh interface ip set dns name="%%C" static 8.8.8.8 步驟三:自動化執行    將 .bat 檔放在固定路徑,如:C:\SetIP\set_ip.bat   用「工作排程器(Task Scheduler)」建立一個開機後自動執行的任務。       觸發條件:開機時執行。       執行帳戶:系統帳戶或具管理員權限。       設定「使用最高權限執行」。       動作:執行 C:\SetIP\set_ip.bat 建立批次檔(範例):@echo off setlocal enabledelayedexpansion for /f "tokens=1,2 delims=," %%A in ('"wmic nic where (NetEnabled=true) get MACAddress,NetConnectionID /format:csv"') do ( set "MAC=%%B" set "IFACE=%%C" if /I "!MAC!"=="00:11:22:33:44:01" (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IFACE!" static 192.168.1.101 255.255.255.0 192.168.1.1 ) if /I "!MAC!"=="00:11:22:33:44:02" (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IFACE!" static 192.168.1.102 255.255.255.0 192.168.1.1 ) if /I "!MAC!"=="00:11:22:33:44:03" (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IFACE!" static 192.168.1.103 255.255.255.0 192.168.1.1 ) if /I "!MAC!"=="00:11:22:33:44:04" (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IFACE!" static 192.168.1.104 255.255.255.0 192.168.1.1 ) ) endlocal 請根據實際 MAC 位址與期望 IP 進行修改。設為開機自動執行:使用「工作排程器」建立任務,在電腦開機時執行批次檔(需勾選「使用最高權限執行」)或將批次檔放入 C:\ProgramData\Microsoft\Windows\Start Menu\Programs\Startup 資料夾中   無法解決的根本原因(為什麼介面編號會變)Windows 的介面名稱(如 Ethernet、Ethernet 2)會根據內部 PnP ID 與插槽變動。只要網卡重新註冊或主機板順序變,名稱就可能變。因此「杜絕介面順序變動」目前沒有穩定可靠的方式。 問題無法解決的限制目前無任何方式可完全禁止 Windows 改變網卡順序編號。此問題源自 BIOS 與 Windows 裝置管理機制。我們已與 ASMEDIA 及其他晶片原廠多次確認,為系統層級限制。 聯絡我們若您在設定過程中有任何疑問,歡迎聯絡我們技術支援部門,我們將提供進一步協助。4端口網卡固定IP設定教學手冊文件資訊文件版本V1.0適用系統Windows 10/11適用硬體多端口網卡(4端口)最後更新2023年11月目錄準備工作獲取MAC地址創建批次處理腳本配置腳本參數測試腳本設置開機啟動驗證配置常見問題解答1. 準備工作所需工具管理員權限的Windows帳戶文字編輯器(記事本即可)4端口網卡已正確安裝網路資訊準備請準備以下資訊(範例):端口用途計劃IP地址子網掩碼閘道DNS1DNS2端口1主網路192.168.1.101255.255.255.0192.168.1.18.8.8.88.8.4.4端口2備用網路192.168.1.102255.255.255.0192.168.1.1同上同上端口3監控網路192.168.2.101255.255.255.0192.168.2.1同上同上端口4保留DHCP----2. 獲取MAC地址步驟圖文步驟按下Win + R鍵輸入cmd按Enter在命令提示字元中輸入:getmac /v /fo list記錄輸出結果(範例):連接名: 乙太網路 網路介面卡: Intel I350-T4 #1 實體位址: 00-15-5D-01-02-01記錄表格請填寫您的實際資訊:端口名稱MAC地址連接名稱乙太網路  乙太網路 2  乙太網路 3  乙太網路 4  3. 創建批次處理腳本詳細步驟桌面右鍵 → 新增 → 文字文件重新命名為set_4port_ip.bat注意:需顯示副檔名如未顯示:檔案總管 → 檢視 → 勾選"副檔名"右鍵檔案 → 編輯腳本範本@echo off :: 4端口網卡IP配置腳本 :: 創建日期:%date% setlocal enabledelayedexpansion :: ===== 端口配置區 ===== :: 端口1配置 set "mac1=00-15-5D-01-02-01" set "ip1=192.168.1.101" set "mask1=255.255.255.0" set "gateway1=192.168.1.1" set "dns1_1=8.8.8.8" set "dns1_2=8.8.4.4" :: 端口2配置 set "mac2=00-15-5D-01-02-02" set "ip2=192.168.1.102" set "mask2=255.255.255.0" set "gateway2=192.168.1.1" set "dns2_1=8.8.8.8" set "dns2_2=8.8.4.4" :: ===== 執行配置區 ===== echo 開始網路配置... for /f "tokens=1-12 delims= " %%a in ('getmac /v /fo list ^| findstr "乙太網路"') do ( set "adapter=%%a %%b %%c %%d %%e %%f %%g %%h %%i %%j %%k" set "mac=%%l" echo 檢查介面卡: !adapter! [!mac!] if "!mac!"=="%mac1%" ( echo 正在配置端口1...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adapter!" static %ip1% %mask1% %gateway1% 1 netsh interface ip set dns name="!adapter!" static %dns1_1% primary netsh interface ip add dns name="!adapter!" %dns1_2% index=2 echo 端口1配置完成! ) if "!mac!"=="%mac2%" ( echo 正在配置端口2...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adapter!" static %ip2% %mask2% %gateway2% 1 netsh interface ip set dns name="!adapter!" static %dns2_1% primary netsh interface ip add dns name="!adapter!" %dns2_2% index=2 echo 端口2配置完成! ) ) pause4. 配置腳本參數配置說明修改MAC地址部分:set "mac1=您記錄的MAC地址"修改IP配置部分:set "ip1=您規劃的IP" set "mask1=255.255.255.0" set "gateway1=您的閘道"注意事項MAC地址必須包含連字號(-)IP地址不能與網路現有設備衝突不需要的端口可以刪除對應配置段5. 測試腳本測試步驟右鍵腳本 → "以系統管理員身分執行"觀察輸出應類似:正在掃描網路介面卡... 檢查介面卡: 乙太網路 [00-15-5D-01-02-01] 正在配置端口1... 端口1配置完成!出現錯誤時檢查:MAC地址是否正確是否管理員權限執行IP地址是否可用6. 設置開機啟動自動執行配置按Win+R輸入shell:startup將腳本複製到開啟的資料夾建立捷徑:Set WshShell = CreateObject("WScript.Shell") WshShell.Run "cmd /c C:\path\to\set_4port_ip.bat", 0, False7. 驗證配置驗證方法命令提示字元輸入:ipconfig /all測試網路連通性:ping 您的閘道 ping 8.8.8.88. 常見問題解答Q1: 腳本執行後IP沒有改變A: 檢查:是否以管理員執行MAC地址是否匹配網路介面卡名稱是否一致Q2: 如何恢復DHCP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乙太網路" source=dhcp netsh interface ip set dns name="乙太網路" source=dhcpQ3: 多網段配置範例:: 端口3使用不同子網 set "ip3=192.168.2.101" set "mask3=255.255.255.0" set "gateway3=192.168.2.1"附錄A:完整腳本 [此處貼上完整批次處理腳本內容]附錄B:網路規劃範本 [此處可新增網路規劃表格]文件結束 技術支援聯絡人:您的IT部門 最後更新日期:2023年11月15日

Read More
2024-10-13
【全通老師】AUMLMASIG 多PORT聯接埠 SATA3.0 擴充卡 使用條件與注意事項【僅限會員專區】

語音自動說明 AUMLMASIG SATA 擴充卡 (2個聯接埠以上的卡) 驅動程式與安裝流程  1. 安裝擴充卡與驅動程式(WINDOWS10以上免安裝驅動系統自帶)•    步驟 1:先將電腦的作業系統安裝完成並關機。•    步驟 2:將 AUMLMASIG SATA 擴充卡插入主機板的擴充插槽,然後開機安裝驅動程式。如果作業系統是 Windows 8 或更高版本,則不需要手動安裝驅動。•    步驟 3:關機後,將硬碟的 SATA 資料線連接到擴充卡上。•    步驟 4:重新開機,電腦會自動檢測到連接的硬碟,顯示硬碟型號與容量。如果是新硬碟,則需要進行快速格式化。o      提示:未格式化的硬碟在 BIOS 中可見,但作業系統無法辨識,因此格式化是必須的前置作業。•    步驟 5:快速格式化完成後,硬碟就可以正常使用來存放資料。  2. Windows 作業系統格式化方法•    步驟 1:將硬碟或儲存裝置透過 SATA 線或 USB 線連接到電腦。•    步驟 2:打開「本機」或「我的電腦」,右鍵選擇「管理」。•    步驟 3:點選「磁碟管理」,找到要格式化的硬碟磁碟區,右鍵選擇「格式化」並按指示完成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擴充卡使用條件注意事項(2PORT連接埠以上的卡)•    如果使用者是組裝 全新電腦 或 重新安裝作業系統,系統碟(Windows 或 Linux 系統)不能安裝在擴充卡上。安裝作業系統時,擴充卡尚未被系統支援驅動,導致找不到硬碟。o      正確操作方式:先使用主機板上的插槽安裝作業系統。系統安裝完成後,關機並插入擴充卡,重新開機,Windows 10 或以上版本會自動啟動擴充卡的內建驅動程式,這樣擴充卡上的硬碟才能被正確識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超過 2 埠的 SATA 擴充卡使用建議•    系統碟與資料碟分離使用:o      系統碟:建議使用 SSD,不做 RAID 配置,僅作為作業系統的運行磁碟,不存放資料。o      資料碟:可使用 SSD 或 HDD,並利用擴充卡與多顆硬碟來建立大容量的影音、公司文件、備份資料庫等資料存儲區,提升存取效率與數據安全。 這樣的分離設置可以確保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同時大幅增加資料存放的靈活性與擴充性。 直接購買SATA擴充卡 

Read More
2024-09-30
【全通老師】如何正確使用????? 使用產品小知識 產品上的 USB-PD 之 輔助供電(100W) HUB的操作指南與注意事項【僅限會員專區】

 如何正確使用 產品上的 USB-PD 之 輔助供電(100W) HUB的操作指南與注意事項正確使用方式第一步驟>插入充電器:請確保您使用的是支持USB-PD充電(最高100W)的USB-C充電器,將其插入牆上的插座。接著使用USB-C線將充電器與HUB的PD-IN端口相連。 第二步驟>連接筆記型電腦:使用HUB附帶的USB-C主線,將其一端連接到HUB,另一端連接到筆記型電腦的USB-C端口。此時,HUB應該可以給筆記型電腦充電,同時為其他外部設備提供傳輸功能。 第三步驟>連接外部設備:HUB的HDMI、USB 3.0等接口可以連接其他設備,如顯示器或USB配件。請確保您連接的設備符合這些接口的技術規範。  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 無法充電:請檢查充電器是否已正確插入PD-IN端口,並確認使用的是支持足夠功率(如100W)的充電器。 外部設備無法正常使用:確保外部設備已正確插入對應的接口,並確認筆記型電腦驅動程序已更新,能夠識別連接的設備。 注意事項: 勿將充電器錯誤插入其他接口:僅能使用HUB上的PD-IN端口進行充電,錯誤插入其他接口可能導致無法充電或損壞設備。 確保連接順序正確:務必按照上述步驟進行操作,先連接充電器,再連接筆記型電腦,最後連接外設,否則可能導致產品無法正常工作。 若有任何問題,請聯繫我們的技術支持,切勿自行拆卸或修理設備。   請詳細看圖片中的箭頭指示方式連接,切記不能違反連接方式,違反連接順序機器無任何效果反應   可選購適合的手機USB TYPE-C多功能集線器   

Read More
2024-09-28
【全通老師】"Android系統的手機如何開啟 OTG功能",連接外接的HUB????【僅限會員專區】

【全通老師】Android系統的手機如何開啟 OTG功能,連接外接的HUB/讀卡機???? ChatGPT 說:要在 Android 系統的手機上開啟 OTG(On-The-Go)功能來連接外接的 USB HUB,請依照以下步驟進行: 確認設備支援 OTG 功能:大多數 Android 手機支援 OTG 功能,但某些機型可能需要透過設定開啟該功能。你可以檢查設備規格或手冊,確認手機是否支援 OTG。 準備 OTG 轉接頭或 OTG 線:需要 OTG 轉接頭或 OTG 線,才能將 USB HUB 連接到手機的 USB 充電口。 連接 USB HUB:將 OTG 轉接頭或 OTG 線的一端連接到手機,另一端連接到 USB HUB,然後將你要使用的外部設備(如鍵盤、滑鼠、U 盤等)連接到 USB HUB 上。 開啟 OTG 設定:某些 Android 設備可能需要手動開啟 OTG 功能。這通常可以在手機的「設定」中找到,路徑如下:進入「設定」> 「連接和共享」或「更多設置」> 找到「OTG」選項,然後將其開啟。如果你的手機上沒有此選項,可能是設備自動啟用 OTG,不需要手動操作。 檢查設備是否正常工作:連接 USB HUB 後,將外部設備插入 HUB,檢查手機是否識別這些設備。你可以進入「文件管理器」檢查 USB 設備是否被正確讀取,或使用鍵盤和滑鼠等外部設備來檢查它們是否工作正常。 如果你的手機仍無法連接到 OTG 設備,可能需要下載一個 OTG 管理應用程式來協助檢測和管理這些外部設備。 1.File Manager Plus功能:是一款功能強大且易於使用的 Android 文件管理應用程式。它支援內部存儲、SD 卡、OTG USB 裝置以及雲端存儲(如 Google Drive 和 Dropbox)。特色:該應用提供多種檔案管理功能,包括瀏覽、複製、移動、刪除和分享各類檔案。它還支持壓縮、解壓縮和網絡共享功能,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管理設備上的檔案。界面簡潔、操作便捷,並支援中文等多種語言。下載連結:File Manager Plus 2.檔案總管 - File Manager功能:File Manager,一款功能強大 & 簡潔易用的檔案管理器和檔案資源管理器。有了它,您可以快速瀏覽,輕鬆定位檔案,方便快捷地管理本地設備和 SD 卡中的檔案。特色:一站式檔案管理 - 支持瀏覽、創建、多選、重命名、壓縮、解壓縮、複製和粘貼、移動檔案和檔案夾 - 支持各種媒體和常用文件的格式,包括音樂、視頻、圖片、文件、APK、壓縮包等下載連結:File Manager 3. USB OTG File Manager功能:這款應用專為通過 OTG 連接的 USB 設備設計,讓你能瀏覽、複製、刪除和編輯 USB 設備中的文件。特色:支持多種文件格式,能處理圖片、音樂、影片等媒體文件。下載連結:USB OTG File Manager 4. Solid Explorer File Manager功能:這是一款強大的文件管理器,支持 OTG 連接的 USB 存儲設備,讓你能瀏覽和管理這些設備中的文件。特色:美觀的界面,支持雲端存儲和 FTP,適合高效的文件管理。下載連結:Solid Explorer File Manager 5. File Manager by InShot (ex ES File Explorer)功能:這款文件管理器支持 OTG 設備的文件瀏覽和管理,能夠處理多種類型的文件,包括媒體文件和文檔。特色:支持 OTG 以及內部存儲的高效文件管理,還有壓縮和解壓功能。下載連結:EX 文件管理器:文件資源管理器 6. Total Commander功能:這款應用是高效的文件管理器,支持外部 USB OTG 設備的文件操作,適合進階用戶使用。特色:免費、無廣告,支持多種存儲設備和多標籤頁管理。下載連結:Total Commander  可選購適合的手機USB TYPE-C多功能集線器    另外補充說明,在iOS系統的蘋果手機(如iPhone)中,並不需要像Android設備那樣手動開啟OTG功能。iPhone本身不支援傳統的OTG(On-The-Go)技術,但它可以透過Lightning轉USB或USB-C轉接器來連接外部設備,例如HUB。以下是具體步驟: 連接HUB的步驟: 1.確認適用的轉接器: 如果是較早的iPhone型號,使用Lightning轉USB或Lightning轉USB-C轉接器。 如果是新的iPad或iPhone(例如iPhone 15及以後型號)帶有USB-C端口,則可直接使用USB-C轉接器或直接連接USB-C HUB。  2.連接HUB: 將轉接器插入iPhone的Lightning或USB-C端口,然後將HUB插入轉接器的另一端。 3.連接外設設備: 您可以通過HUB連接USB設備、HDMI顯示器或其他外設(根據HUB的功能),例如USB隨身碟、鍵盤、滑鼠等。 4.確認設備工作狀態: 連接完成後,iPhone會自動識別所連接的設備,無需手動開啟OTG功能。例如,連接USB隨身碟後,您可以在“檔案”應用中看到它。  注意事項: iOS系統的兼容性取決於所連接的設備。某些設備可能需要專用應用程序才能正常運行。 對於某些高功耗的設備(如外接硬碟),可能需要額外的供電(例如使用帶有PD充電功能的HUB)。 這樣操作,在iPhone上順利連接外部設備並使用相應功能。

Read More
2024-07-18
【全通老師】產品的USB4.0晶片與雷電介面(INTEL)相容性補充說明【僅限會員專區】

  舊設備(2023年前)與新USB4.0晶片(2024年)之相容性問題           更新 NVM FW 版本(Non-Volatile Memory Firmware Version)的步驟可能因設備和廠商而異,但一般來說,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檢查當前固件版本: 通常可以通過設備管理器、BIOS/UEFI 設置,或廠商提供的軟體來檢查當前的固件版本。 訪問廠商的支持網站: 前往相關設備或主機板製造商的官方網站,查找該設備的支持和下載頁面。 下載最新固件: 在支持和下載頁面上找到最新的固件更新,並下載適用於您設備的版本。確保下載的是官方和適用於您的設備型號的固件。 閱讀更新說明: 在執行更新之前,仔細閱讀提供的固件更新說明和任何附加的注意事項。這些說明通常會包括詳細的更新步驟和可能的風險。 備份數據: 雖然更新固件通常不會影響存儲在設備上的數據,但為了保險起見,建議在更新前備份重要數據。 執行更新: 執行固件更新程序。這可能涉及運行下載的固件更新工具,或者將固件文件拷貝到 USB 驅動器,並在 BIOS/UEFI 中啟動更新程序。 過程中請勿中斷電源或重啟設備,以免造成更新失敗或設備損壞。 重啟設備: 固件更新完成後,通常需要重啟設備以應用新固件。 確認更新: 更新完成後,再次檢查固件版本以確保更新成功。 具體步驟可能因設備而異,建議參考廠商提供的具體更新指南。例如,對於某些筆記型電腦或主機板,廠商可能會提供專門的固件更新工具來簡化這一過程。     檢查設備上的 NVM FW 版本通常需要依賴操作系統內建的工具或廠商提供的軟體。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方法: 在 Windows 上檢查 NVM FW 版本 使用設備管理器: 按 Win + X 並選擇 設備管理器。 展開與 USB 或 Thunderbolt 相關的節點(例如,通用序列匯流排控制器或 系統設備)。 找到與 USB4/TBT4 相關的控制器,右鍵單擊並選擇 屬性。 在 詳細資料 標籤下,從 屬性 下拉菜單中選擇 硬體ID 或 設備描述,這裡可能會顯示固件版本信息。 使用廠商提供的工具: 許多硬體製造商提供專門的工具來檢查和更新固件。例如,Intel 提供的 Intel Driver & Support Assistant 可以幫助檢查 Intel 硬體的固件版本。 在 macOS 上檢查 NVM FW 版本 使用系統信息: 點擊屏幕左上角的 Apple 菜單,選擇 關於本機。 點擊 系統報告 按鈕。 在 硬體 部分下,選擇 Thunderbolt/USB4(或類似選項)。 在右側面板中可以找到設備的固件版本信息。 這些方法應該能幫助你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上檢查設備的 NVM FW 版本。如果你有特定的硬體廠商,他們可能還會提供更專門的工具和指導。     Apple 通常通過 macOS 系統更新來分發這些固件更新。這意味著保持 macOS 版本為最新版本通常會確保你的 MacBook 包含最新的固件更新。 以下是如何確保你的 MacBook 擁有最新的 NVM FW 版本: 更新 macOS 以獲取最新的固件 檢查 macOS 更新: 點擊屏幕左上角的 Apple 菜單,選擇 系統偏好設置。 選擇 軟體更新,系統會檢查是否有可用的 macOS 更新。 如果有可用的更新,點擊 立即更新 來下載和安裝更新。 自動更新設置: 在 軟體更新 設置中,確保勾選 自動保持我的 Mac 版本最新 以確保自動下載和安裝系統更新,包括固件更新。 手動下載和安裝 macOS 更新 從 App Store 下載: 打開 App Store 應用程式。 在 更新 標籤下,檢查是否有可用的 macOS 更新。 如果有可用的更新,點擊 更新 來下載和安裝。 確認固件版本 使用系統信息: 點擊屏幕左上角的 Apple 菜單,選擇 關於本機。 點擊 系統報告 按鈕。 在 硬體 部分下,選擇 Thunderbolt/USB4(或類似選項),在右側面板中可以查看設備的固件版本信息。 如果你需要具體的固件版本號或遇到固件相關的問題,可以聯繫 Apple 支持或訪問 Apple 官方網站獲取更多幫助。保持系統更新是確保固件更新的最佳方法。     廠商具體步驟 Dell:訪問 Dell 支持網站,輸入你的設備服務標籤(Service Tag),然後下載並安裝推薦的更新。 HP:訪問 HP 支持網站,選擇你的設備型號並下載最新的固件更新。 Lenovo:訪問 Lenovo 支持網站,選擇你的設備並下載最新的更新。 ASUS:訪問 ASUS 支持網站,選擇你的產品並下載最新的固件。 按照這些步驟,你應該能夠順利更新 Windows 系統電腦上的 NVM FW 版本。   以下是測試過的 USB4/TBT4 主機平台列表 測試過的 USB3/TBT3主機平台列表   Tested Device List   ASM USB4.0 PCIe Tunneling Performance     提供變通的方式,如果您的設備還不能支持ASM USB4.0晶片,很大的原因是Thunderbolt 4(TBT4)控制器"過舊的版本",這只能等待INTEL或是主機設備廠提供更新韌體。   你可以使用USB-A  轉 USB-C 數據線來使用SSD硬碟盒,這樣就避開Thunderbolt 4(TBT4)控制器,使用USB協議來傳輸資料,這就能夠支持,傳輸速度需雙方都要支持USB4.0協議,如果有一方(設備或是傳輸線達不到USB4.0),則會降速運作,以上說明。    

Read More
2024-05-26
建立AI GPT大語言模型【僅限會員專區】

建立AI GPT大語言模型     建立大語言模型時,有許多開源模型可以作為基礎或參考。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開源大語言模型: 1. GPT-2 和 GPT-3 開發者: OpenAI 特點: 自回歸語言模型,擅長生成連貫的文本。 開源情況: GPT-2 完全開源,GPT-3 僅提供API訪問,未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GPT-2   2. BERT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開發者: Google 特點: 雙向編碼器模型,擅長理解上下文關係,用於各種NLP任務。 開源情況: 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BERT   3. RoBERTa (A Robustly Optimized BERT Pretraining Approach) 開發者: Facebook AI 特點: 基於BERT的改進模型,使用更大的資料集和更長的訓練時間。 開源情況: 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RoBERTa   4. T5 (Text-To-Text Transfer Transformer) 開發者: Google 特點: 統一的文本到文本模型,可用於多種NLP任務。 開源情況: 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T5   5. Transformer-XL 開發者: Google/CMU 特點: 處理長序列文本,具有更長的依賴性。 開源情況: 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Transformer-XL   6. XLNet 開發者: Google/CMU 特點: 融合了自回歸和自編碼器的優勢,改進了BERT。 開源情況: 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XLNet   7. GPT-Neo 和 GPT-J 開發者: EleutherAI 特點: GPT-3 的開源替代品,社區驅動開發。 開源情況: 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GPT-Neo, GPT-J   8. Megatron-LM 開發者: NVIDIA 特點: 可擴展的大型語言模型,優化了GPU使用效率。 開源情況: 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Megatron-LM   9. BLOOM 開發者: BigScience 特點: 多語言模型,涵蓋46種語言和13種程式設計語言。 開源情況: 完全開源。 GitHub連結: BLOOM   10. LLaMA (Large Language Model Meta AI) 開發者: Meta (Facebook AI Research) 特點: 提供不同參數規模的模型,用於研究和應用。 開源情況: 需要申請存取權限。 GitHub連結: LLaMA 這些開源模型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和任務選擇使用,並且可以進一步微調以適應特定應用場景。  

Read More
2024-05-25
FP16 TFLOPS TEST【僅限會員專區】

FP16 TFLOPS TEST

Read More
2024-05-25
AI / Stable Diffusion 算力單位排行

Stable Diffusion  GPU顯示卡 測試生成算力/每分鐘   Stable Diffusion的性能評估主要基於生成圖像的質量、計算效率以及模型處理複雜提示的能力   生成圖像的批量,符合提示的準確性:該模型在遵循給定提示方面表現出色,能夠準確地將文本描述轉換為視覺元素。   計算效率:   模型能力:         FP16 TLOPS    (Tera 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是一個計算性能指標,用來衡量處理器(如 GPU 或其他高性能計算設備)在執行 FP16(16 位浮點數)運算時的能力。FP16 通常用於深度學習和高性能計算應用中,因為它比傳統的 32 位或 64 位浮點數更有效率,能在保持足夠精度的同時減少內存和計算資源的需求。   FP16 TLOPS 測試的主要功能包括:   性能評估:測試處理器在執行 FP16 計算時的最大性能,這對於深度學習模型訓練和推理速度至關重要。   效率測試:評估處理器在處理 FP16 計算時的能效比,確保在高性能運算下能夠節省功耗。   硬件驗證:驗證處理器硬件在設計和實現上是否能夠支持並有效執行 FP16 運算,這對於新的硬件設計和改進非常重要。   應用適用性測試:確保處理器在實際應用中能夠高效處理 FP16 工作負載,這對於部署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的應用非常重要。         一張圖運行-常見解析度和Stable Diffusion在顯卡上的內存容量需求 批量運行--​常見解析度和Stable Diffusion在顯卡上的內存容量需求

Read More
2024-05-24
Stable Diffusion AI繪圖 懶人包安裝【僅限會員專區】

Stable Diffusion AI繪圖 懶人包安裝   若你覺得手動安裝步驟太繁瑣,可以考慮使用懶人包安裝,步驟更為簡單方便,並可一鍵啟動並自動更新。不過,懶人包可能會安裝過多不需要的插件,且在安裝失敗時比較難找出問題所在。懶人包安裝步驟如下: 點擊下載懶人包安裝檔案。下載 解壓縮懶人包安裝檔案。 打開資料夾,點擊執行「run」檔案。 程式執行完成後,在網頁瀏覽器中貼上「http://127.0.0.1:7860」 即可開始使用 Stable Diffusion。    

Read More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