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AUMLMASIG 服務與支援【僅限會員專區】

技術文章/軟體支持

2025-07-23
Sprint 1 單槽 2280 NVMe → PCIe 4.0 x4 擴充卡

  Sprint 1 單槽 2280 NVMe → PCIe 4.0 x4 擴充卡主要特性完整支援 PCIe 4.0 x4,理論頻寬 64 Gb/s(8 GB/s)單槽設計,僅支援 2280 長度 NVMe M.2 SSD固態電容電源濾波,提供穩定潔淨電流無橋接晶片直通架構,延遲低、兼容性佳鍍金插槽與 30 μm 金手指,耐插拔、抗氧化LED 指示燈:電源(紅)與 I/O 活動(藍)向下相容 PCIe 3.0 / 2.0 插槽技術規格規格項目詳細內容品牌AUMLMASIG產品型號Sprint 1 X4 2280介面匯流排PCI Express 4.0 x4M.2 插槽M‑Key (NVMe) × 1支援 SSD 長度2280 單一規格最大速率64 Gb/s(8 GB/s)電源設計固態電容濾波 + 多層 PCB 導電LED 指示紅:電源;藍:資料傳輸散熱方案空冷,需散熱另外訂購散熱片尺寸 (L × W)103 mm × 22 mm相容插槽PCIe x4 / x8 / x16OS 支援Windows 7 – 11、Linux、macOS (OpenCore)安裝步驟關閉電腦並拔除電源線。將 2280 NVMe SSD 插入 M.2 插槽並用螺絲固定。將擴充卡插入主機板空閒 PCIe x4/x8/x16 插槽,鎖緊檔板螺絲。裝回機殼側板,開機後於 BIOS 確認 SSD 已偵測。進入作業系統進行磁碟初始化與格式化即可使用。包裝內容物Sprint 1 2280 NVMe → PCIe 4.0 x4 擴充卡 × 1M.2 固定螺絲組 × 1鋁質散熱片 × 1導熱墊 × 1低檔板 × 1安裝說明書 × 1※ 規格如有變動,請以 AUMLMASIG 官方公告為準。

閱讀內文
2025-06-13
多埠網卡(4‑Port PCIe NIC)開機順序變動 & IP 錯亂 3 分鐘新手快速解決

多埠網卡(4‑Port PCIe NIC)開機順序變動 & IP 錯亂🚀 3 分鐘新手快速解決最新更新:2025‑06‑13這篇給誰?  第一次安裝 4 埠 PCIe 網卡的使用者開機後網路介面名稱(Ethernet、Ethernet 2…)亂跳固定 IP 常被洗掉導致連不上網✨ 快速完成 3 步驟(最推薦)找出每一埠的 MAC 地址 getmac /v 或 ipconfig /all到家用路由器或公司 DHCP 伺服器 ➜ 「綁定 MAC = 固定 IP」把電腦所有網卡改成「自動取得 IP」 重新開機 👉 IP 永遠照 MAC 派送,不再亂!為什麼會亂? Windows 會依「硬體偵測順序」隨機命名介面;多埠卡每次上電順序可能不同,名稱就跟著變。 MAC 地址是唯一不變的,綁定它最穩定。📋 目錄開工前檢查表問題原理 (淺顯版)方案一:DHCP + MAC 綁定(超簡單)方案二:批次腳本固定 IP(無 DHCP 環境)測試 & 常見錯誤排除小詞典:看不懂名詞?🧰 開工前檢查表已安裝好 4‑Port PCIe 網卡並安裝官方驅動知道家中/辦公室路由器管理帳密 (若用方案一)Windows 10/11 管理員權限 (若用方案二)🔍 問題原理 (淺顯版)主機板開機時會按「硬體自檢 → PCIe 初始化」順序把多埠網卡的每一埠叫醒。叫醒順序不固定 → Windows 就可能把 LAN1 當成 Ethernet 3,導致你原本寫死在 Ethernet 1 的 IP 失效。✅ 方案一:DHCP + MAC 綁定(最推薦)Step‑by‑Step在 Windows 搜尋「命令提示字元 (cmd)」→ 右鍵「以系統管理員執行」輸入 getmac /v,記下 4 個埠的 MAC,例如: 00‑11‑22‑33‑44‑55、00‑11‑22‑33‑44‑56…登入路由器/DHCP Server 後台功能名稱通常叫 Address Reservation、Static Lease 或 IP & MAC Binding逐一輸入對應關係,例如 MAC 00‑11‑22‑33‑44‑55 → IP 192.168.1.10在 Windows「控制台 → 網路和網際網路 → 網路和共用中心」 →「變更介面卡設定」,對每個網卡: 右鍵 ➜ 內容 ➜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 設定「自動取得 IP」。重開機 ▶︎ 完成! (開機順序怎麼變,路由器永遠照 MAC 發你要的 IP)優缺點優點缺點最穩定;集中管理;新手難度低必須有可設定 DHCP 的設備⚙️ 方案二:批次腳本固定 IP(離線或專線環境)何時用? 沒有 DHCP(或 DHCP 不允許綁定)且需要固定 IP,例如工控專線、測試實驗室。1️⃣ 建好腳本@echo off setlocal enabledelayedexpansion :: 替換下方 MAC & IP for /f "tokens=1,2,3 delims=," %%A in ('"wmic nic where (NetEnabled=true) get MACAddress,NetConnectionID /format:csv"') do ( if /I "%%B"=="00-11-22-33-44-55" (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C" static 192.168.1.10 255.255.255.0 192.168.1.1 netsh interface ip set dns name="%%C" static 8.8.8.8 ) if /I "%%B"=="00-11-22-33-44-56" ( netsh interface ip set address name="%%C" static 192.168.1.11 255.255.255.0 192.168.1.1 ) ) endlocal複製上述內容到 記事本 → 儲存為 set-ip.bat把 00-11-22-33-44-55 換成你的 MAC;IP、子網、DNS 亦可自訂2️⃣ 自動執行方法 A|啟動資料夾按 Win+R → 輸入 shell:startup把 set-ip.bat 複製進來下次開機自動執行方法 B|工作排程器(建議)開始功能表搜尋「Task Scheduler」「Create Task」→ General:勾選 Run with highest privilegesTriggers:At startupActions:Start a program 選你的 set-ip.bat確定 → 完成優缺點優點缺點無需路由器配合;離線環境適用需手動維護腳本;腳本錯誤=斷網🔧 測試 & 常見錯誤排除症狀解決建議腳本執行失敗確認以 系統管理員 執行;檢查 MAC 拼寫IP 衝突確定每張卡分配的 IP 不重覆,與 DHCP 池不相撞DNS 解析慢加入 netsh interface ip set dns ... 指令指定 DNS仍然亂跳請優先使用 方案一,或在 BIOS 固定 PCIe 版本/插槽📖 小詞典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網路卡MAC Address:網卡全球唯一識別碼,不隨開機改變DHCP:動態主機組態協定,自動幫裝置分配 IPIP Address:邏輯位址;同網段裝置不可重覆netsh:Windows 內建網路設定 CLI 工具本文由 AUMLMASIG 技術支持部門整理。若仍遇到困難,歡迎 來信客服!

閱讀內文
2025-05-30
NVMe SSD 不適合作為冷存儲的原因與建議

NVMe SSD 不適合作為冷存儲的原因與建議(量子效應)摘要:NVMe SSD 採用 NAND Flash 儲存資料,長時間斷電會因電子逸散導致資料保留能力下降。根據 JEDEC 與多家廠商的技術文件,消費級 SSD 在 30 ℃ 的儲存環境下,超過 1 年 便可能出現資料錯誤;企業級 SSD 在 40 ℃ 時僅保證 3 個月。若您需要離線保存重要檔案,建議改用硬碟或磁帶,或至少 每 1–3 個月 讓 SSD 通電並執行 Refresh。多埠 M.2 PCIe 擴充卡可一次插入多顆 NVMe,方便定期上機巡檢與資料驗證。1. NVMe SSD 與 NAND Flash 儲存原理NVMe SSD 以浮閘(Floating‑Gate)或電荷捕捉(Charge‑Trap)晶體管在每個儲存單元中留住電子來表示位元。當裝置斷電後,這些電子會隨時間因量子穿隧與熱洩漏逐漸流失,造成閾值電壓改變而讀取錯誤。溫度愈高,電子逸散速度愈快 — 55 ℃ 時,資料保持期僅剩數週【8】。寫入磨耗愈高(接近 TBW 極限),閃存氧化層愈薄,Retention 更短【1】。2. JEDEC 與廠商對「離線保留」的規範JEDEC JESD218/JESD219 規定 SSD 必須在達到標稱耐寫壽命後,仍能在指定溫度下保留資料【2】【5】:應用等級斷電儲存溫度保留時間Client(消費級)30 ℃1 年Enterprise(企業級)40 ℃3 個月IBM、Micron 及 Western Digital 皆在技術告警或白皮書中重申此限制【3】【4】【6】。3. 為何 Cold Storage 不推薦使用 NVMe SSD?保留時間短:即使全新 SSD,在常溫下若放置 3–5 年仍有風險,比傳統硬碟(10 年以上)差。成本/容量比不划算:高容量 NVMe 價格遠高於同容量 HDD。高密度 QLC/TLC 更易衰退:每單元位元數愈高,電壓容錯空間愈小【9】。資料重建難度:NAND 壞區與控制器韌體專有,離線恢復工具少。4. 如果仍需以 SSD 離線存檔,請遵循下列建議將 SSD 存放在 25 ℃ 以下、濕度 60% 以下 的陰涼環境。至少每 1–3 個月將 SSD 裝入主機,通電 30 分鐘並執行 SMART 壞塊掃描或完整校驗。避免在接近 TBW 極限的老化 SSD 上進行冷存儲。建立 多重備份(HDD/雲端/磁帶)。5. 多埠 M.2 PCIe 擴充卡的應用(充電維持電荷數量)擴充卡,能在單一 PCIe x16 插槽上同時安裝 4 顆 NVMe SSD,並支援風扇散熱與 14 W 供電【10】。優點集中管理:一次插拔即可對多顆 SSD 進行通電維持電子數量 / Refresh 與健康檢測。RAID 或軟體備援:可結合 RAID 1/10 或 多SSD定期備份/Btrfs/ZFS Scrub 增加容錯。未來擴充:支援 PCIe 4.0 ,帶寬足夠做線上備份。設置提醒主機板需支援PCIe Bifurcation(x4 x4 x4 x4)。在 BIOS 設定 PCIe 槽速率及 NVMe RAID 模式(如需)。確保機殼通風,避免 SSD 空轉溫度超過 40 ℃。參考資料[1] Simms International “NAND Flash Leakage – Why You Could Lose Data” (2022)[2] JEDEC Standard JESD218 / 219 (2019)[3] IBM Support Alert “Potential for SSD data loss after extended shutdown” (2023)[4] Western Digital White Paper “SSD Endurance and HDD Workloads” (2023)[5] AnandTech “The Truth About SSD Data Retention” (2015)[6] StoredBits Blog “How long do SSDs store data without power?” (2024)[7] JEDEC Presentation “SSD Specifications Explained” (Seagate)[8] Ars Technica Forum “SSD Unpowered Data Retention” (Community)[9] National Instruments “Understanding Life Expectancy of Flash Storage” (2023)[10] ASUS “Hyper M.2 x16 Gen 4 Card” Product Page (2025)版權 © 2025 AUMLMASIG Co., Ltd. — 編寫:技術支援部

閱讀內文
2025-05-27
SATA 3.0 擴充卡韌體更新

SATA 3.0 擴充卡韌體更新 適用晶片組:ASM116X 工具版本: 韌體檔案:準備工作確認您的擴充卡使用 ASM116X 晶片。下載並解壓縮工具與韌體檔案。關閉所有磁碟存取活動以避免干擾更新流程。步驟一:開啟更新工具執行Tool,會出現如下畫面: 步驟二:選擇韌體檔案點擊 FW Browser。選擇韌體檔案:ROM步驟三:選擇更新類型請勾選以下選項:Update(預設應勾選)步驟四:偵測裝置點擊 Rescan,系統會偵測到擴充卡。勾選偵測到的裝置。步驟五:開始更新點擊 Start 進行韌體更新。更新過程中請勿中斷電源或重啟電腦。步驟六:確認更新成功完成後請觀察畫面中的 Status 是否顯示為 Pass。注意事項本工具僅適用 ASM晶片,請勿使用於其他型號。韌體更新具有風險,請確認適用型號與版本。若您不確定操作,請聯絡技術支援。若需協助請聯繫: 技術支援信箱:contact@aumlmasig.com  Copyright © 2025 AUMLMASI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閱讀內文
2025-05-23
現代 CPU 處理軟體 RAID 的效能與負載分析

現代 CPU 處理軟體 RAID 的效能與負載分析老舊「軟體 RAID 吃掉大量 CPU」的迷思傳統觀念認為軟體 RAID 會大量消耗 CPU 資源,但現代處理器(Intel Core、AMD Ryzen、Xeon/EPYC)已能高效處理 RAID 運算,在處理RAID 0/1運算基本都是個位數字,高階RAID尤其是 RAID 5/6 的奇偶校驗計算。本文通過實測數據展示軟體 RAID 的實際 CPU 使用率,並比較軟體與硬體 RAID 的優劣。現代處理器與 高階 RAID 5/6 演算能力現代 CPU 的 SIMD 指令集(SSE、AVX)大幅加速奇偶校驗計算搭載 AVX2 的 Intel 處理器可達 40,000 MB/s RAID6 計算速度XOR 運算對現代 CPU 是最簡單的指令之一,計算速度主要受記憶體頻寬限制實際 CPU 使用率數據硬體配置RAID 類型效能表現CPU 使用率Core 2 Duo 2.2GHz (10年以前老舊CPU)RAID 63.2 GB/s-Xeon E3-1265 v2RAID 6 (8碟)500 MB/s 讀, 400 MB/s 寫<10%Pentium G3240RAID 5 + 加密110 MB/s (千兆網路飽和)無核心滿載Ryzen V1500B (Synology NAS 10年以前NAS)RAID 6 (8碟)900 MB/s 寫入~53%INTEL 14900KRAID 0-1-2%軟體 RAID vs 硬體 RAID 比較比較項目軟體 RAID硬體 RAID效能表現順序讀寫媲美硬體方案,NVMe 陣列可能更優高併發隨機存取可能表現更好CPU 使用現代 CPU 負載極低(常為個位數%)完全卸載至 RAID 卡成本無須另外設備,立即可以建立RAID高階卡需數百至上千美元彈性不受硬體限制,易遷移綁定特定控制卡資料保護依賴系統保護機制高階卡有電池備援快取軟體 RAID 的五大優勢CPU 負載極低:現代多核心 CPU 輕鬆處理 RAID 計算,額外使用率通常為個位數百分比高效存取性能:可達與硬體 RAID 相當的傳輸量,高速 SSD 陣列可能表現更優成本低廉:無需額外硬體投資高度彈性:不受硬體限制,易於遷移和維護可靠性佳:穩定性不輸硬體方案,某些情況下優於低階硬體 RAID結論「軟體 RAID 非常吃 CPU」的傳統觀念已被現代處理器的強大運算能力推翻。實測數據顯示,在常見工作負載下,軟體 RAID 的 CPU 使用率極低,對系統影響微乎其微。雖然硬體 RAID 在某些特定場景仍有優勢,但對大多數應用而言,軟體 RAID 提供了成本、彈性與效能的最佳平衡,是現代儲存解決方案的務實選擇。

閱讀內文
2025-05-18
AUMLMASIG M.2 SSD 軟陣列轉接卡系列 使用說明

AUMLMASIG Sprint 軟陣列轉接卡系列 使用說明系統需求主機板:需有可用的 PCI‑E x8 或 x16 插槽,並支援 PCIe 通道拆分(Bifurcation)功能。CPU:需具備足夠 PCIe 通道以提供完整頻寬,建議使用支援 PCIe 3.0/4.0 的處理器與晶片組。作業系統:Windows 10/11 (64 位元) 或 Linux Kernel 3.18 以上版本,內建 NVMe 驅動。軟體 RAID:Windows 10/11 Pro 或 Linux mdadm 等工具。詳細規格項目規格說明產品名稱M.2 SSD PCI‑E轉接卡 (SPRiNT X 系列)介面PCIe 3.0 x8 /x16 向下相容 PCIe 2.0 (實體 x16 長度)支援硬碟M Key NVMe SSD (2230/2242/2260/2280,單碟最高 8TB)通道拆分模式需主機板支援 x8 分為 2×x4,或 x16 分為 4×x4RAID 支援軟體 RAID (Windows/Linux RAID 0、1 等)最大傳輸速率2 × 32 Gb/s (PCIe 3.0 x4),PCIe 4.0 平台可達 64 Gb/s尺寸約 143 × 68 mm (PCB),標準全高擋板包裝尺寸約 195 × 130 × 32 mm重量52 g (不含包裝);109 g (含包裝)安裝與配置安裝 M.2 SSD:關閉電源並拔除電線,取下定位柱螺絲,插入 SSD,調整定位柱後鎖緊。安裝轉接卡:將轉接卡插入主機板 PCI‑E 插槽,並以螺絲固定擋板。BIOS 設定:開機進入 BIOS,將對應插槽拆分為 x4×x4 或 x4×x4×x4×x4 模式 (Advanced > Chipset Configuration > PCIe Slot Configuration)。系統啟動與確認:重啟後使用「磁碟管理」或 `lsblk`/`fdisk -l`,確認 SSD 已正確偵測。組態運用:視需求配置獨立磁碟或使用軟體 RAID 建立陣列 (Striped RAID 0 等)。故障排除系統無法偵測 SSD:確認主機板是否支援拆分並完成設定;檢查 SSD 與轉接卡是否正確安裝;更新 BIOS。無法組建 RAID:本卡不內建硬體 RAID,需依賴作業系統軟體 RAID (Windows 磁碟管理或 mdadm)。存取速度低於預期:確保卡插於直連 CPU 的 PCIe 插槽;檢查 SSD 散熱狀態並安裝散熱片;避免通道共用。無法從 NVMe SSD 開機:確認 BIOS 啟用 UEFI 並支援 NVMe 開機;更新 BIOS 或諮詢主機板廠商。常見問答 (FAQs)Q1:是否支援 SATA M.2 SSD?A:僅支援 NVMe (M Key) SSD,不支援 SATA M.2。如需 SATA 介面請選購對應轉接卡或透過主機板 SATA 埠。Q2:需安裝驅動程式嗎?A:不需。Windows 10/11 與 Linux 內建 NVMe 驅動,系統將自動辨識 SSD。Q3:可否從轉接卡開機?A:可,需主機板 BIOS 支援 PCIe NVMe 開機功能,建議確認規格並更新 BIOS。Q4:主機板不支援拆分,有替代方案?A:可選擇具備 PLX 晶片的轉接卡,不依賴主機板拆分,但成本較高;或更換支援拆分的主機板。Q5:轉接卡會影響速度?A:本卡不影響 SSD 原生速度,惟總帶寬受限於 PCIe 插槽配置及主機板頻寬。技術支援聯絡方式電話:(02) 2303-3582 (週一至週日 11:00–20:00)Email:contact@aumlmasig.com© 2025 AUMLMASIG 科技聯合有限公司 | 統編:83083527 | 台北市萬華區德昌街15號 B1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用於商業目的。

閱讀內文
2025-05-18
AUMLMASIG Sprint 軟陣列轉接卡 使用說明

AUMLMASIG Sprint 軟陣列轉接卡 使用說明產品概述AUMLMASIG M.2 SSD 轉接卡,讓您在電腦上輕鬆擴充多顆 NVMe SSD,提升儲存空間與讀寫速度。主要功能將單一 PCIe 插槽拆分為多個 M.2 SSD 插槽支援 NVMe SSD (M Key),即插即用,無需驅動可搭配 Windows/Linux 軟體 RAID (RAID 0/1/10)相容 PCIe 3.0 / 4.0 插槽系統需求主機板需有 PCIe x8 或 x16 插槽,並支援通道拆分 (Bifurcation)處理器需提供足夠 PCIe 通道 (建議 8 條以上)作業系統:Windows 10/11 (64-bit) 或 Linux (Kernel 4.15 以上)安裝步驟關閉電腦電源並拔除電源線。將 M.2 SSD 安裝到轉接卡上的插槽,並固定螺絲。將轉接卡插入主機板 PCIe 插槽,並固定機殼擋板螺絲。開機進入 BIOS,啟用「PCIe 通道拆分 (Bifurcation)」模式。保存並重啟,進入系統後確認所有 SSD 已被識別。常見問題為何看不到 SSD?請確認 BIOS 已開啟通道拆分功能,並更新至最新版本。能同時使用幾顆 SSD?視主機板拆分設定而定,最多可支援 4 顆。需要安裝驅動嗎?不需要,系統內建 NVMe 支援即插即用。技術支援若有其他問題,請聯絡:電話:(02) 2303-3582Email:contact@aumlmasig.com

閱讀內文
2025-05-18
AUMLMASIG M.2 SSD轉接卡系列 使用說明

AUMLMASIG M.2 SSD轉接卡系列 使用說明 產品概述AUMLMASIG M.2 SSD轉接卡系列是一組高性能的 PCI-E 擴充轉接卡,讓使用者能透過單一主機板插槽擴充多個 M.2 固態硬碟插槽。本系列產品支援 NVMe 協定的 M.2 SSD,提供極高速的資料傳輸能力,同時相容軟體 RAID 等進階功能。對於需要擴充儲存容量或提升存取速度的進階用戶而言,此系列轉接卡能在現有系統中加入額外的 NVMe SSD 作為高速儲存裝置,亦可組建多重硬碟陣列以增強資料保護和系統效能。本系列包含可安裝 2 顆或最多 4 顆 M.2 SSD 的不同型號,以滿足各種擴充需求。 核心功能多重 M.2 擴充:單張轉接卡即可擴充安裝多達 2 或 4 顆 M.2 NVMe SSD,大幅提高儲存容量。 高速傳輸介面:採用 PCI Express 3.0/4.0 x8 或 x16 插槽帶寬,每顆 SSD 可享有 PCIe x4 通道 (NVMe) 的全速傳輸,確保性能發揮。 NVMe 協定支援:只支援 NVMe 協定的 M.2 SSD (M Key),相容 2230/2242/2260/2280 等多種長度規格。 ※ 本系列轉接卡之 M.2 插槽不支援 SATA M.2 SSD。 軟體 RAID 相容:支援 Windows、Linux 系統內建的軟體 RAID 功能,可將多顆 SSD 組成 RAID 0/1 等陣列來提升速度或資料保護 (需作業系統支援)。 LED 狀態指示:板上附有電源/運作指示燈,方便監控每顆 SSD 的供電狀態與運作情形,快速辨識故障。 免驅動安裝:轉接卡為純硬體介面轉接,無需額外驅動程式。只要作業系統支援 NVMe (如 Windows 10/11 或各主要 Linux 發行版),即插即用。 高相容性:相容各品牌 ATX/Micro-ATX/E-ATX 主機板,支援 PCIe 3.0/4.0 插槽。只要主機板具備對應插槽並支援通道拆分設定,即可發揮所有 SSD 功能。 系統需求主機板:需有可用的 PCI-E x8 或 x16 插槽。若使用雙槽或四槽轉接卡,主機板 BIOS 必須支援 PCI-E 通道分配 (Bifurcation) 功能,以將插槽拆分為對應的 x4 通道組合 (例如將 x8 分配為 x4+x4,或將 x16 分配為 x4+x4+x4+x4)。請參閱主機板說明書中的「PCIe 通道分配」或相關設定。 CPU:搭配具備足夠 PCI-E 通道的處理器,以提供對應插槽完整的帶寬 (例如主流桌上型處理器通常提供 CPU 直連的 PCIe x16 插槽,可完整支援四槽轉接卡的帶寬)。建議使用支援 PCIe 3.0 或 4.0 的處理器與晶片組,以獲得最佳效能。 作業系統:Windows 10 / 11 (64 位元) 或 Linux Kernel 3.18 以上版本。這些作業系統皆內建 NVMe 驅動,可直接辨識 NVMe SSD。若需使用軟體 RAID 功能,建議 Windows 10/11 Pro 版本或 Linux RAID 工具 (mdadm 等)。 詳細規格項目規格說明產品名稱M.2 SSD PCI-E轉接卡型號SPRINT X介面PCI Express 3.0 X8 X16 (實體插槽長度 x16,向下相容 PCIe 2.0)支援硬碟M.2 NVMe SSD (M Key,NVMe 協定,尺寸支援 2230/2242/2260/2280,單碟最高 8TB)通道拆分模式需主機板支援將 PCI-E x8 插槽拆分為 2 組 x4 通道RAID 支援支援軟體 RAID (Windows/Linux RAID 0、1 等)最大傳輸速率2 × 32Gb/s (PCIe 3.0 x4 每槽帶寬,雙槽合計理論帶寬 64Gb/s) ※ 在 PCIe 4.0 平台上,每槽帶寬可達 64Gb/s尺寸卡板尺寸約 14.3 公分 (長) × 6.8 公分 (高,PCB),標準全高擋板 (約 12 公分)包裝尺寸約 19.5 × 13 × 3.2 公分重量淨重約 52 公克;含包裝重約 109 公克     安裝與配置安裝 M.2 SSD:在操作前關閉電腦電源並拔除電源線。取下轉接卡上的 M.2 固態硬碟固定螺絲,將 NVMe M.2 SSD 插入轉接卡的 M.2 插槽中,依照 SSD 長度調整定位柱,確保金手指完全插入插槽,然後使用螺絲鎖附固定每一顆 SSD。 安裝轉接卡:將已安裝好 SSD 的轉接卡對準主機板上的對應 PCI-E 插槽 (視轉接卡型號選擇 x8 或 x16 插槽)。用適當的力道將轉接卡完全插入插槽,並以機殼螺絲鎖緊擋板固定轉接卡。 BIOS 設定:開機並立即按下 Del 或 F2 進入主機板 BIOS 設定介面。找到「PCIe 插槽配置」或類似選項,將插有轉接卡的插槽通道拆分模式設為 x4x4 或 x4x4x4x4 (依照轉接卡型號和插槽類型設定)。 ※ 例如,在某些 BIOS 中該設定位於 Advanced > Chipset Configuration > PCIe Slot Configuration,請將對應插槽設定為 4x4 模式。 系統啟動與確認:儲存 BIOS 設定並重新開機進入作業系統。開啟作業系統的磁碟管理工具 (Windows 的「磁碟管理」或 Linux 下的 lsblk / fdisk -l),確認系統已偵測到所有安裝的 NVMe SSD。若 SSD 為全新未使用,請先初始化並格式化硬碟以供使用。 組態與運用:依照您的需求配置 SSD。您可以將每一顆 SSD 當作獨立磁碟使用,或利用作業系統的軟體 RAID 功能將多顆 SSD 建立陣列 (例如在 Windows 10 的「磁碟管理」中建立新的條帶式 (Striped) 磁碟區 以組成 RAID 0)。完成設定後,即可在系統中使用擴充的高速存儲空間。 故障排除系統無法偵測到安裝的 SSD:如果在 BIOS 或作業系統中無法看到轉接卡上的某顆或所有 SSD,請首先確認主機板是否已正確設定 PCI-E 通道分配。如果主機板不支援通道拆分功能,則僅第一顆 SSD 可能被偵測到,其餘 SSD 將無法使用。此外,請檢查轉接卡和 SSD 是否安裝到位,金手指有無鬆動,以及 BIOS 是否已更新至最新版本以支援 NVMe 裝置。 無法組建 RAID 陣列:轉接卡本身不提供硬體 RAID 控制器,如需 RAID 功能請使用作業系統提供的軟體 RAID (例如 Windows 磁碟管理的軟體 RAID 或 Linux 的 mdadm)。若您使用的是 Intel 平台並希望在 BIOS 中使用 VROC 功能,需要確保處理器和主機板支援 VROC,且安裝相應的 VROC 金鑰。 存取速度未達預期:如發現 SSD 讀寫速度低於預期,請確認轉接卡插入的插槽具備足夠的 PCI-E 帶寬。例如,確保將轉接卡插入直連 CPU 的 PCIe 3.0/4.0 插槽,而非經由晶片組的次要插槽,避免因通道共用而降低速度。另外,檢視 SSD 是否因溫度過高而啟動降速保護,建議為 SSD 安裝散熱片以保持高速運行。 無法從 NVMe SSD 開機:大多數現代 UEFI 主機板皆支援從 NVMe SSD 開機,但某些較舊的主機板可能無法辨識透過 PCIe 轉接的 NVMe 磁碟作為開機裝置。如果您計劃將作業系統安裝在轉接卡上的 SSD 上,請確保您的 BIOS 已啟用 UEFI 模式並支援 NVMe 開機。若仍有問題,考慮更新主機板 BIOS 至最新版本,或諮詢主機板廠商確認 NVMe 開機支援。 提示:若您的主機板不支援 PCI-E 插槽通道拆分功能,使用本系列多槽轉接卡時將可能僅能使用其中一顆 SSD。為充分利用多顆 SSD,同時辨識所有裝置,主機板須支援對應的 PCIe 通道分配設定。  常見問答 (FAQs)問:轉接卡是否支援 SATA 介面的 M.2 SSD?答:本系列轉接卡的 M.2 插槽僅支援 NVMe 協定 (M Key) 的 SSD,不支援 SATA M.2 SSD。若您有使用 SATA 介面 M.2 SSD 的需求,需選購支援該介面的轉接卡或透過主機板原生 SATA 埠連接。問:需要安裝驅動程式才能使用轉接卡上的 SSD 嗎?答:不需要。作業系統 (如 Windows 10/11、各版本 Linux) 對 NVMe SSD 提供內建支援,無須額外驅動。將 SSD 正確安裝後,系統開機即可自動辨識。如果未出現裝置,請確認 BIOS 設定及硬體安裝是否正確。問:可以從轉接卡上的 NVMe SSD 開機嗎?答:可以,前提是您的主機板 BIOS 支援從 PCIe NVMe 裝置開機。大部分支援 UEFI 的現代主機板皆可直接辨識 NVMe SSD 並當作開機磁碟使用。但在較舊的系統上可能不支援此功能,建議在購買前確認主機板規格或更新 BIOS 至支援 NVMe 開機的版本。問:如果主機板不支援 PCIe 通道拆分,是否有替代方案?答:如果主機板不支援拆分功能,使用多槽轉接卡時僅第一顆 SSD 可能會運作,其他 SSD 將無法被辨識。替代方案方面,您可以考慮更換支援該功能的主機板,或選擇具備 PCIe 切換芯片 (PLX 芯片) 的四槽轉接卡,不依賴主機板通道拆分即可使用多顆 SSD,但此類產品價格相對較高。問:轉接卡會影響 SSD 的傳輸速度嗎?答:轉接卡主要負責信號轉接,本身不會降低 NVMe SSD 的傳輸速度。在正確的配置下,每顆 SSD 均可獲得獨立的 PCIe x4 帶寬。然而,需注意總帶寬受限於插槽本身 (例如 PCIe 3.0 x8 插槽總帶寬約 64Gb/s)。只要主機板提供足夠的通道並正確設定,SSD 能夠以原生速度運行。技術支援聯絡方式如果在使用本產品時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請聯絡 AUMLMASIG 技術支援以取得協助。我們提供以下聯絡管道:電話:(02) 2303-3582 (週一至週日 11:00–20:00)Email:contact@aumlmasig.com您也可以造訪我們的官網查閱最新的支援資訊與常見問題。AUMLMASIG 感謝您的購買,並祝您使用順利!

閱讀內文
2025-05-17
Windows 軟體 RAID 全面設定教學|RAID 0 / 1 / 5 / 10 指南

Windows 軟體 RAID 全面設定教學|RAID 0 / 1 / 5 / 10 指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是電腦多硬碟資料冗餘與效能優化的關鍵技術。本指南結合軟體 RAID 安裝實務、消費級應用、詳細設定教學與各 RAID 模式差異,協助使用者快速理解並正確配置 RAID 系統。一、RAID 模式完整比較表RAID 類型所需硬碟容錯能力儲存效率效能提升適用對象RAID 0(條帶)2 顆❌ 無100%⭐⭐⭐高效能、短期使用RAID 1(鏡像)2 顆✅ 容錯 1 顆50%⭐個人備份、商務文件RAID 5(帶校驗)3 顆✅ 容錯 1 顆約 66%⭐⭐小型企業、高性價比架構RAID 10(條帶+鏡像)4 顆✅ 每組容錯 1 顆50%⭐⭐⭐高速儲存+最高保護📌 RAID 5 僅適用於 Windows Server 系統,Windows 10/11 Pro 支援 RAID 0 與 RAID 1。二、RAID 圖像化示意概念(條帶/鏡像/校驗)條帶 (Striping) 提供高速效能,鏡像 (Mirroring) 提供資料備份,校驗 (Parity) 平衡兩者。(此處可插入 RAID 0 / 1 / 5 / 10 示意圖)三、Windows 軟體 RAID 設定詳細步驟步驟一:前置準備請備份所有資料。使用 Windows 10/11 Pro、Enterprise 或 Windows Server。準備 2~4 顆以上空白硬碟。步驟二:轉換成動態磁碟按 Win + X →「磁碟管理」。右鍵硬碟標籤(例如磁碟 1)→「轉換為動態磁碟」。勾選欲參與 RAID 的硬碟 → 確認。步驟三:建立 RAID 磁碟區RAID 0(條帶磁碟區)右鍵「未配置空間」→「新增條帶磁碟區」。選擇兩顆以上硬碟 → 設定容量、格式為 NTFS。RAID 1(鏡像磁碟區)右鍵任一磁碟 →「新增鏡像磁碟區」。選擇另一顆作為鏡像目標 → 指定磁碟機代號與格式。RAID 5(校驗磁碟區)僅支援 Windows Server。右鍵 →「新增 RAID-5 磁碟區」,需選三顆以上。RAID 10(鏡像條帶複合)建立兩組 RAID 1。於 RAID 1 基礎上,再建立 RAID 0 條帶合併。四、RAID 應用場景建議RAID 0:影像剪輯、暫存處理、非關鍵資料。RAID 1:日常檔案保護與資料同步。RAID 5:企業文件、資料倉儲、檔案備份。RAID 10:資料庫伺服器、虛擬機、即時運算。五、維護與驗證可用命令 winsat disk 測試效能。RAID 1 支援鏡像重建,移除任一顆硬碟將自動重建。磁碟損毀時,請勿立刻格式化,應進行重建或替換。⚠ RAID 並不等於備份,仍建議搭配外接儲存或雲端同步做異地備援。六、總結:最佳 RAID 策略推薦RAID 為多顆硬碟資源管理的有效工具,結合速度與安全需求,選擇合適的 RAID 架構能讓您的系統運作更順暢、更可靠。入門使用:RAID 1效能玩家:RAID 0企業預算方案:RAID 5效能與容錯並存:RAID 10本指南可作為企業 IT 員工訓練教材、客服回覆依據與產品規格教學用途。

閱讀內文
RAID 模式圖示
2025-05-16
Windows 軟體 RAID 進階設定教學(RAID 0 / 1 / 5 / 10)(2)

Windows 軟體 RAID 進階設定教學(RAID 0 / 1 / 5 / 10)本教學適用於 Windows Pro/Enterprise/Server 系統,用於設定軟體 RAID。本文同時說明各 RAID 結構之差異與用途。一、RAID 模式比較總覽RAID 模式最少硬碟數資料保護儲存效率效能提升適合用途RAID 0(條帶)2 顆❌ 無容錯100%⭐⭐⭐速度需求,如影像處理、遊戲快取RAID 1(鏡像)2 顆✅ 容錯1顆50%⭐關鍵資料備份、文件伺服器RAID 5(校驗)3 顆✅ 容錯1顆約 66%⭐⭐商業資料倉儲、長期備份RAID 10(鏡像+條帶)4 顆✅ 容錯1顆/組50%⭐⭐⭐高效能與高安全並重,如資料庫伺服器📌 RAID 5 僅限於 Windows Server 系統,RAID 10 可透過建立 2 組 RAID 1 後再條帶方式建立。二、RAID 架構圖示意三、Windows 設定步驟重點摘要1. 將硬碟轉為動態磁碟於「磁碟管理」中右鍵點選 →「轉換為動態磁碟」。支援版本為 Windows Pro / Enterprise / Server。2. 建立 RAID 0右鍵任一動態磁碟 →「新增條帶磁碟區」。選擇至少 2 顆硬碟 → 格式化為 NTFS → 指派磁碟代號。3. 建立 RAID 1右鍵 →「新增鏡像磁碟區」,兩顆磁碟資料將同步。如其中一顆損壞,可自動切換至另一顆讀取。4. 建立 RAID 5僅限 Windows Server。右鍵「未配置磁碟」 →「新增 RAID-5 磁碟區」→ 選擇 3 顆以上磁碟。5. 建立 RAID 10先建立兩組 RAID 1(各2顆),再使用「新增條帶磁碟區」合併成 RAID 10。四、結語與建議根據企業需求與資料敏感程度選擇適當 RAID 配置。RAID 並非備份替代方案,建議搭配雲端或外部儲存同步。RAID 僅適用於資料磁碟,不建議安裝作業系統於軟體 RAID。

閱讀內文
2025-05-16
Windows 軟體 RAID 進階設定教學 (RAID 0 / 1 / 5 / 10)

Windows 軟體 RAID 進階設定教學(RAID 0 / 1 / 5 / 10)RAID 僅適用於資料磁碟,不能用於安裝作業系統於軟 RAID。一、準備硬體與作業系統需使用 Windows 10 / 11 Pro、Enterprise 或 Windows Server。確保所有硬碟已連接並顯示於 BIOS 與系統中。開啟「磁碟管理」確認每顆硬碟為「未配置」或「未指派磁碟區」。二、轉換為動態磁碟按 Win + X → 選擇「磁碟管理」。右鍵點選「磁碟 1」、「磁碟 2」等要建立 RAID 的磁碟 → 選擇「轉換為動態磁碟」。出現視窗後,勾選所有參與磁碟 → 點「確定」。系統會要求確認,點「是」完成轉換。三、建立 RAID 各模式詳細步驟RAID 0(條帶磁碟區)建立細節右鍵任一未配置空間 → 點「新增條帶磁碟區」。依精靈指示選擇其餘磁碟 → 下一步。輸入磁碟區大小(通常選預設即可最大空間)。指派磁碟機代號(如 E:、F:)。選擇格式:NTFS,配置單元大小:預設,勾選快速格式化。點「完成」後系統會建立條帶磁碟區,顯示為「狀況良好」。RAID 1(鏡像磁碟區)建立細節右鍵某一磁碟空間 →「新增鏡像磁碟區」。選擇另一顆要鏡像的磁碟 → 下一步。設定代號與格式 → 完成後系統會建立 RAID 1 並自動同步。鏡像磁碟狀態會變為「Resynching(同步中)」,請勿中斷電源。RAID 5(需 Windows Server)建立細節右鍵某一磁碟 →「新增 RAID-5 磁碟區」。至少選擇三顆磁碟,依精靈繼續。設定大小、代號、格式(建議 NTFS)→ 快速格式化。RAID 5 建立後會自動分配奇偶校驗資料。RAID 10(進階配置)建立方式建立兩組 RAID 1 鏡像磁碟區(共四顆硬碟)。確保兩組鏡像磁碟均完成 → 狀態為健康。於兩個 RAID 1 磁碟的空間上,建立 RAID 0(新增條帶磁碟區)。此時可達成 RAID 10:兼具效能與資料容錯。提示:RAID 1/10 支援「重新同步」,如任一硬碟移除後更換新碟,系統會自動進行資料重建。四、驗證 RAID 狀態於「磁碟管理」中檢查各 RAID 卷是否顯示為「狀況良好 (Healthy)」。使用命令 wmic logicaldisk get name,size,freespace 檢查可用空間。若為 RAID 1,移除其中一顆硬碟 → 系統仍能正常運作。五、移除 RAID 與恢復單顆磁碟備份 RAID 磁碟中資料。右鍵磁碟區 →「刪除磁碟區」,再右鍵磁碟 →「轉換為基本磁碟」。完成後該磁碟可再次用於其他用途。⚠ 注意:RAID 建立後無法中途變更類型(例如 RAID 0 改 RAID 1),需先移除重新建立。六、總結RAID 是提升系統效能與資料安全的有效方式,適用於工作站、資料儲存與實驗性用途。初學者可從 RAID 1 入門,高階用戶可評估 RAID 10 或硬體 RAID。Windows 軟體 RAID 進階設定教學(RAID 0 / 1 / 5 / 10)本教學適用於 Windows Pro/Enterprise/Server 系統,用於設定軟體 RAID。本文同時說明各 RAID 結構之差異與用途。一、RAID 模式比較總覽RAID 模式最少硬碟數資料保護儲存效率效能提升適合用途RAID 0(條帶)2 顆❌ 無容錯100%⭐⭐⭐速度需求,如影像處理、遊戲快取RAID 1(鏡像)2 顆✅ 容錯1顆50%⭐關鍵資料備份、文件伺服器RAID 5(校驗)3 顆✅ 容錯1顆約 66%⭐⭐商業資料倉儲、長期備份RAID 10(鏡像+條帶)4 顆✅ 容錯1顆/組50%⭐⭐⭐高效能與高安全並重,如資料庫伺服器📌 RAID 5 僅限於 Windows Server 系統,RAID 10 可透過建立 2 組 RAID 1 後再條帶方式建立。二、RAID 架構圖示意三、Windows 設定步驟重點摘要1. 將硬碟轉為動態磁碟於「磁碟管理」中右鍵點選 →「轉換為動態磁碟」。支援版本為 Windows Pro / Enterprise / Server。2. 建立 RAID 0右鍵任一動態磁碟 →「新增條帶磁碟區」。選擇至少 2 顆硬碟 → 格式化為 NTFS → 指派磁碟代號。3. 建立 RAID 1右鍵 →「新增鏡像磁碟區」,兩顆磁碟資料將同步。如其中一顆損壞,可自動切換至另一顆讀取。4. 建立 RAID 5僅限 Windows Server。右鍵「未配置磁碟」 →「新增 RAID-5 磁碟區」→ 選擇 3 顆以上磁碟。5. 建立 RAID 10先建立兩組 RAID 1(各2顆),再使用「新增條帶磁碟區」合併成 RAID 10。四、結語與建議根據企業需求與資料敏感程度選擇適當 RAID 配置。RAID 並非備份替代方案,建議搭配雲端或外部儲存同步。RAID 僅適用於資料磁碟,不建議安裝作業系統於軟體 RAID。

閱讀內文
2025-05-14
PCIe 擴充卡 (M.2 SSD) 安裝與格式化完整教學

PCIe 擴充卡 (M.2 SSD) 安裝與格式化完整教學作者:aumlmasig技術目錄前置需求插槽說明:X1 / X4 / X8 / X16硬體安裝步驟BIOS / UEFI 設定Windows 格式化 SSDLinux / macOS 格式化示例完成通知前置需求確認主機板擁有可用的 PCIe 插槽 (x1 / x4 / x8 / x16)。確認 CPU 與主機板支援 PCIe Gen 欄位 (Gen5/Gen4/Gen3)。準備好防靜電手環或觸碰金屬外殼以防靜電。安裝前請備份重要資料。準備 M.2 NVMe SSD (大小 2230/2242/2260/2280)。插槽說明:X1 / X4 / X8 / X16插槽寬度決定可提供的通道數 (lane),影響最大傳輸速率:插槽Lane最大理論速率 (PCIe Gen3)X11~1GB/sX44~4GB/sX88~8GB/sX1616~16GB/s提示:擴充卡通常只需一條 lane (x1),但可插入任意尺寸插槽 (x1/x4/x8/x16)。硬體安裝步驟關機並拔除電源線,打開機殼側板。依照目標插槽大小,選取 空閒的 PCIe x1/x4/x8/x16 插槽,卸下對應擋板。將擴充卡平穩插入,確保金手指完全進入插槽後再鎖螺絲。於擴充卡 M-Key 插槽上安裝 M.2 NVMe SSD,對齊螺絲孔並固定螺絲。閉鎖機殼側板,重新接上電源並開機。BIOS / UEFI 設定開機進入 BIOS/UEFI (如按 Del、F2)。開啟 PCIe Configuration,確認該插槽工作模式為 Auto 或對應 Gen 模式。若可設定 Bifurcation,請設為 x1 (單通道);若不支援可忽略。儲存並離開 BIOS,系統自動重開。Windows 格式化 SSD右鍵「此電腦」→「管理 (Manage)」→「磁碟管理 (Disk Management)」。找到新 SSD (顯示為「未配置」或「未分割」)。右鍵該磁碟區域,選擇「新簡單磁碟區 (New Simple Volume)」。依精靈設定分割區大小、指派磁碟代號。選擇 NTFS 檔案系統,勾選「快速格式化」,點「完成」。格式化完成後即會出現在檔案總管中。Linux / macOS 格式化示例# Linux lsblk sudo fdisk /dev/nvme0n1 # 建立分割區後退出 sudo mkfs.ext4 /dev/nvme0n1p1 sudo mount /dev/nvme0n1p1 /mnt/ssd # macOS (磁碟工具程式) # 開啟「磁碟工具程式」,選擇 SSD,點「抹掉」,選 APFS 或 Mac OS Extended,確認。 完成通知恭喜!您已成功於 x1/x4/x8/x16 任一 PCIe 插槽安裝並格式化 M.2 SSD。如有疑問,請聯絡 IT 支援。

閱讀內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