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與電源使用注意事項(請務必閱讀)

適用:10 埠以上 SATA 擴充卡、NAS / 工作站大量硬碟部署

一、供電與啟動突波

  • 3.5" HDD 啟動電流:單顆常見 1.8–2.5A @12V。10 顆同時轉起可能拉到 18–25A @12V(216–300W)。請預留 ×1.6 以上的 12V 餘裕。
  • 分路供電:建議 3.5" HDD ≤2 顆/每條 SATA 電源線2.5" SSD/HDD ≤4 顆/每條;混用或不確定時採 ≤3 顆/每條 的保守上限。
  • 線材等級:優先使用 18AWG 原廠線;避免多層 Y 分線器
  • 分批轉起:在 BIOS/HBA 開啟 Staggered Spin‑Up / PUIS,降低啟動突波。
  • PWDIS(Pin‑3 3.3V):部分企業碟若供上 3.3V 會不轉;請使用 去 3.3V 的 SATA 電源線或轉接頭。

二、帶寬與卡片架構

  • PCIe 3.0 x4 上行 ≈ 3.94 GB/s:對 10 顆 HDD 大多足夠;大量 SATA SSD 同寫可能受限,屬架構極限。
  • 避免 Port Multiplier 菊鍊:大量硬碟建議選擇 真多控制器/PCIe Switch 的卡,錯誤不易放大、併發更穩。

三、線材與配線

  • SATA 資料線:選用 帶鎖扣、長度 ≤ 50 cm;避免 90° 銳角拉扯。UDMA CRC Error 累增,多半是線材/接頭問題。
  • 走線與風道:避開 VRM/風扇熱點;資料線勿阻塞進出風。
  • 標籤管理:硬碟 ↔ 卡上埠號 一一對應貼標籤,便於維護。

四、溫度與震動

  • 建議硬碟溫度:目標 30–45 °C,上限 55 °C。10 顆盤滿載約 60–100 W 熱,需前進後出風道與導風罩。
  • 震動控制:使用減震膠柱/橡膠墊,避免群轉共振造成掉速與重試。

五、BIOS / OS 設定

  • AHCI 模式:擴充卡多為 AHCI;若系統碟接在卡上,必須 AHCI 模式安裝並在 BIOS 設為第一開機。
  • 板載 SATA 衝突:若出現反覆重啟/偵測異常,可在 BIOS 暫時 Disabled 未用的板載 SATA 控制器。
  • Link Power Management:大量硬碟建議關閉 HIPM/DIPM/LPM(Windows 電源策略或登錄;Linux 可調 link_power_management_policy),避免省電導致掉盤。
  • Above 4G Decoding:部分平台需開啟以確保多裝置枚舉。

六、監控與維護

  • SMART 重點:監看 Reallocated、Pending、UDMA CRC、Temperature;CRC 累增先換資料線/重插卡座。
  • 事件日誌:Windows 事件 51/129/153、Linux dmesg 出現 *link reset/frozen* 代表 I/O 重置,優先檢查線材與供電。
  • 上線前壓測:連續 12–24h 隨機/順序 I/O(如 fio、CDM),同時監看溫度與錯誤計數。

七、建議分路上限(參考)

裝置建議每條 SATA 電源線數量備註
3.5" HDD≤ 2 顆/線啟動突波大;同啟動或高溫情境更應保守
2.5" SSD/HDD≤ 4 顆/線依線材粗細與溫升調整
混用或不確定≤ 3 顆/線保守上限,建議優先分路

© AUMLMASIG 技術文件(可轉貼於商品頁/說明書)。